1,苦难是造物的恩宠 公元1344 年,大元至正四年,29岁的元惠帝正襟危坐的,坐在皇帝宝座上,束手无策的看着殿下的王公大臣。 此时此刻,席地而跪的帝国大佬们,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根本拿不出任何应对的办法。 据说,母亲河黄河又调皮了,沿途好几个省份,到处是洪水决堤,特别是黄河沿途经过的省份山东,山西,河南,都成了重灾区,逾百万人口,流离失所。 大元朝中,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那些指点江山的大佬们,居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的人认为,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妥善解决洪涝灾害的话,布衣百姓会揭竿而起的。 然而。 朝中有些大佬,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黄河泛滥决堤,是天灾人祸,又不是朝廷苛捐杂税加上去,布衣百姓还是生死有命吧。 况且,朝廷现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说了,不论是贞观之治,还是开皇之治,哪次黄河没有决堤过,但是,这并不妨碍隋文帝,唐太宗,成为千古一帝。 说实话。 主张修河堤的人,和不主张修河堤的人,本质上,没有任何的区别。 这一帮子人,并非真正的在乎底层布衣百姓的死活,两派的出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维护大元朝的腐朽统治而已。 有一个人,大名叫做扎扎,当然并不是为人比较的渣,其实他是大元帝国的忠臣。 他高瞻远瞩的认为,朝廷应该命令地方官员去修补河堤,要不然激起了民变,会让大元帝国这座大厦,瞬间土崩瓦解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北方闹在洪涝灾害的时候。 南方,又生了大面积的旱灾与瘟疫,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很多人都挣扎在死亡线上。 淮河周围,已经是哀鸿遍野,饿殍满地了。 对于元政府来说,南方的旱灾和蝗灾,与北方的洪灾相比,麻烦相对少一点,布衣百姓饿死了,麻烦就少了,不像水灾,导致北方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当然,朝廷的面子功夫,还是要做到位的。 元惠帝下诏赈灾,内阁的一帮大佬们,自然要去统筹规划赈灾物资,这期间那些贪官污吏,免不了要中饱私囊。 赈灾物资,一级一级的拨下来,就像剥洋葱一样,等赈灾物资到老百姓手里以后,基本上只够喝一勺子粥了。 然而,各个级别的官吏,自然阴奉阳违的给皇帝上奏折,自然是好大喜功的,对皇帝溜须拍马,吹捧一番,什么当代尧舜禹啊,再世唐宗宋祖啊,总之把元惠帝哄的跟毛驴儿一样。 元惠帝是高兴了,庙堂之上,那帮大佬们也高兴了,可是布衣百姓不买账啊! 老百姓看不惯朝廷上那帮子人,欺上瞒下的祸国殃民,心里自然是会有怨言。 当然,这些芸芸众生的布衣百姓中,有一个刺儿头同样有怨言,他的名字叫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那年。 朱重八刚好17岁。 说起这个朱重八,他实在是太不走运了。 至正四年的这场灾害,他眼睁睁的看着好几位亲人,都离他而去。 这年的4月6日,朱爹爹饿死了,仅仅只过了三天,朱重八的老大也饿死了,又过了三天,朱重八的大侄儿子,也饿死了,大约又过了十天左右,朱重八的母亲也饿死了。 其实,朱重八从小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安安稳稳的做布衣百姓,一家人能吃上一口热乎的饭,平平淡淡的过一辈子而已。 可现在,淮河一带的旱灾和蝗灾,闹得他们家破人亡。 其实。 他的要求并不高,不求变成龙和凤,只求活在温饱中。 以前。 朱家虽然是穷点儿苦点儿,好歹人丁兴旺,亲人们在一起也能抱团取暖。 而现在,朱重八心目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家的概念了。 除了他的二哥,还苟活在世上,三哥做了上门女婿,二姐嫁人以外,朱重八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亲人了。 朱重八只有17岁,还是个未成年人,可是,他不得不接受这一连串的打击。 他眼睁睁的看着亲人们,一个一个的死在他的眼前,他却无能为力,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和自己的亲人,阴阳两隔。 朱重八,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用哭泣来宣泄内心的压力,因为,他实在是找不到比哭更好的解决办法。 可是哭归哭,哭完了,该处理的事情,还是要他去做。 朱重八面临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还不是如何想办法,填饱肚子,而是如何安葬自己的亲人。 他们朱家祖祖辈辈都是佃户,所以,朱重八没有自己的土地,来安葬他的亲人。 同时朱家也身无分文,根本没有钱帛,购买安葬所需的必备品,比如棺材,寿衣等等。 朱重八只好厚着脸皮,低三下四的去本地的财主刘德,希望他看在朱家人,为他耕田种地几十年的份儿上,能够借给朱重八巴掌大的地方,让他安葬死去的亲人。 没想到。 财主刘德为富不仁,他不仅仅不伸出援助之手,还幸灾乐祸地对朱元璋骂骂咧咧。 大致意思是说,朱家人为他耕种,朱家人起码也有粮食填饱肚子,现在,朱家死了好几个人,又不是为他种地累死了,管他刘某人屁事儿。 朱重八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好和他的二哥用稻草,将亲人的尸包裹起来,然后,卸下家里的一款门板,抬着亲人的尸体,给附近的地主说好话,希望他们能行行好,给他能借一块地方,好让朱重八的亲人们,能够早点入土为安。 可是,朱重八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辙,没有哪个地主愿意积德行善,将自己的土地拿出来,安葬朱重八的亲人。 天大地大,可是没有巴掌大的一地方,可以让朱重八,安葬他死去的亲人。 后来,朱重八哥俩总算遇见了好心人,人家看见他们哥俩确实可怜,所以自掏腰包为他们买了一块地,让朱家兄弟安葬了他们死去的亲人。 2,社会是最好的大学 朱重八不明白,爹娘在熟悉的土地上,辛苦耕种了一辈子,最后却没有资格在曾经朝夕相伴的土地上,入土为安。 然而地主刘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吃香的喝辣的,左手搂着姨太太,右手搂着小老婆。 三妻四妾,过着神仙般的生活,这究竟什为什么? 仇恨的种子,已经在朱重八的内心里,生根芽了。 当然,朱重八虽然心里愤愤不平,可是,自从把爹娘以以死去的哥嫂他们,安葬了以后,他还是要想办法让自己活下来。 没办法。 他只好继续给地主刘德耕田种地,放牛放羊。 可是,这种日子依然解决不了温饱。 朱重八也想,早一点摆脱这种苦难的命运。 他迷信的从玉皇大帝开始祈祷,然后在祷告如来佛祖,不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各条战线上的大神,他都磕过头,可是,大神们实在是太忙了,压根儿没有精力过来关照他。 朱重八觉得老是给地主刘德种田,也不是个事儿,决定另谋出路。 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选择出家了。 不过,朱重八也是一个眷恋故土的人,他兜兜转转选了好几家寺庙,最后选择离家不远的皇觉寺,出家了。 刚来皇觉寺的时候,朱重八感觉寺庙里的僧侣,和他都不一样,因为他们头上光秃秃的。 这些和尚,每天都是参禅打坐,吃斋礼佛,完全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这么大一座寺庙,这么多张嘴,吃喝拉撒,总得要有人来料理吧。 于是,那些到刚刚进寺庙的小沙弥,不得不承担生活的重担。 每天。 朱重八,大清早就要去挑水,然后,是到厨房去准备早饭,紧接着,又要去砍柴劈柴,再接着,又要为师兄师叔们浆洗衣服。 最可气的是,除了这些最基本的杂役以外,他还不得不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还要时常擦拭金佛。 朱重八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不仅得不到师兄们的体谅,反而时常还被他们辱骂殴打。 况且,皇觉寺酒肉风一直欲盖弥彰,特别是那些出家早一点的和尚,吃肉喝酒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朱重八什么事儿? 他唯一的权利,就是隔着远远的,闻闻肉香飘过来的味道而已。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朱重八都会默默地流眼泪,思念一个一个死去的亲人。 寺庙的日子里虽然不好熬,不过,朱重八压根儿不愿意走,这里虽然辛苦一点,起码能吃饱饭,虽然师兄们经常欺负他,可是,与地主刘德相比,眼前的这帮秃驴好多了。 对于17岁的小伙子来说,只要能够吃饱饭,辛苦一点还是没多大关系的。 可是,这种痛并快乐的生活。刚刚持续了三个多月,于是就戛然而止了。 原来,由于淮河一带持续的旱灾,这让许多乡绅员外,都不愿意来寺庙里布施了,皇觉寺的长老和尚,只好让寺庙里的弟子们,自己出门化缘。 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朱重八自然是个倒霉蛋。 因为他在化缘的过程中,同样受到大家的欺负。 因为,各行各业都存在潜规则。 哪怕就是化缘,也像黑社会收保护费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由于寺庙里的和尚众多,谁的地位高一些,出门化缘的区域,相对就富裕一些,谁和上边儿的大和尚,关系好一些,谁出门化缘的地方,百姓相对就稠密一些。 同理,在寺庙里没有任何后台的小沙弥,出门化缘的地方,就是那些不毛之地呀,穷乡僻壤呀! 朱重八,刚刚来寺庙三个多月,他就是那些没有后台的小沙弥,其中的一个,出门儿化缘的地方,自然是哪些条件恶劣的地方。 朱重八被指派的地点在淮西,也就是鄂皖豫,这里原本就是旱灾蝗灾的重灾区,普通老百姓都已经挣扎在死亡线上,哪有过多的口粮,施舍给他呢? 然而,幸运女神,真是从这一刻,开始垂青朱重八的。 在四处化缘的岁月里,朱重八的思想,渐渐的成熟了许多。 他一边流浪,一边讨饭,不知道受过多少的白眼,也不知道被多少恶霸殴打过。 男儿膝下有黄金。 按说,朱重八也受不了这种奇耻大辱,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耳。 他要是不叩开普通农户的家门,不哀求别人的施舍,他就得被活活饿死。 不过,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朱重八的眼界开阔多了,他了解了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也认识了许多生命中的朋友。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了一种新的宗教,据说这种宗教,是从波斯那边传过来的,布衣百姓称呼他为明教。 明教的教义,是宣扬人们要相信未来,困难只是暂时的,光明才是永恒的。 一方面是在乞讨的过程中,磨练了他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阅读了明教的教义,让他从内心里灌了一碗心灵鸡汤。 朱重八渐渐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大男孩,蜕变成一个坚强果敢的大男人。 如果说,在没有外出化缘以前,朱重八还是一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傻小子,可是,经过三年多的化缘生涯,他内心的思想,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思路决定出路。 对于很多人来说,想到一个好的主意,他们往往只会把他停留在口头上,不会付出实际行动。 但是,朱元璋不是,他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 他觉得,过这种四处乞讨的生活,等同于行尸走肉,这也是一条不归路。 现在,他还年轻,腿脚也很利索,还能四面八方的流浪几十里路程,讨到半个窝窝头,一碗小米粥。 要是上了岁数,身体不行了,怎么办呢? 总不能眼睁睁地,对着人家的馒头说: 快到碗里来。 这次,朱重八回到皇觉寺黄以后,考虑了几天几夜,然后,毅然决然的离开皇觉寺,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3,我是来当兵的 后来七八年的时间里,一方面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另一方面,由于天灾人祸,大元帝国这俩旧车,越来越破败了。 等到至正11年的时候,大元帝国的达官显贵们,他们的逍遥日子没有几天了,末日快到了。 当初,大元帝国某些朝中重臣,坚决要求治理河水的泛滥,但是,这个提议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朝廷确实也整治河道了,可是,人力物力都被贪官污吏浪费掉了。 元朝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财政拨下来的款项,差不多有6o%,都落入了贪官污吏的荷包了。 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整个黄河中下游,淮河方圆几百公里,到处都是流产的饥民。 各地逃难的民众,在一些投机倒把人的煽动下,渐渐地养成一股一股的,武装力量了。 阜阳的韩山童,第一个拉起了一只农民武装,开始对抗大元朝廷,很快,这支农民力量,就被元朝政府扑灭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短短小半年的时间里。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各地的起义军就像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就在韩世童起义军,起义不久。 淮河定远一带的郭子兴,也起兵响应。 郭子兴带领一帮子热血愤青,烧香磕头,歃血为盟。 他用白莲教笼络人心,同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率领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本人,自称元帅。 这几年,朱重八同样在观察时局,他像个云游僧一样,并没有老老实实的待在寺庙里,而是在寺庙里呆几个月,又出去化缘好几个月。 总之,他的僧侣案碟,没有被剥夺,他仍然是皇觉寺的一员。 其实,朱重八也想参加农民起义军,但是,他也有所顾虑。 战死在沙场上,他不怕,要是兵败以后,被大元的官兵捉去,被绑在法场上凌迟处死,那滋味可不好受。 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 就在此时,一封书信,彻底改变了朱重八的命运。 有一个人。 名字叫汤和。 他和朱重八是小,小时候一起讨过饭。 这天。 朱重八收到了汤和的来信。 汤和在信中写到: 他已经参加了郭子兴起义军了,而且,还谋得了一个千户的小小职位,希望朱重八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要来的话,就趁早点儿,主力部队现在就在濠州城,郭元帅本人也在那里。 朱重八看完书信以后,内心冒出一股冷汗,这可是一封反动的信件,倘若要是被人知道了,检举以后,那可是杀头的大罪啊! 他赶紧把把书信,紧靠着火苗上,把书信烧了,免得给别人落下把柄。 不过,朱重八的内心犹豫了,自己昔日的铁哥们儿汤和,现在混得不错呀,作为愤青一族,朱重八也不愿意在皇觉寺里,虚度年华。 据汤和信上介绍,他们起义军的主力离皇觉寺,也就四五十公里左右。 俗话说,隔墙有耳。 原本,朱重八以为做的神不知鬼不觉。 然而晚上,朱重八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私通反贼郭子兴的部下,等天亮以后,就去官府告他,其实就是想借故,勒索朱重八一个穷和尚。 夜深人静以后,朱重八,越想越害怕,他怕师兄第二天一大早,真的去揭他了,他啥都没要,连夜翻墙逃出去了。 濠州城。 夜深人静了,郭子兴还在元帅府走来走去,一个人冥思苦想,如何歼灭大元朝廷的有生力量。 这时候,郭子兴手下的一个军校,急匆匆的闯进大帐,说他们抓到了一个大元军队的探子。 郭子兴手一挥的说: ”既然抓到了探子,那就把他带上来吧。” 等朱重八,被军校押到元帅府的时候,郭子兴差点儿笑哭了,眼前这人没有任何的特点,与其说丑点儿,还不如说更丑了点儿。 郭子兴走到朱重八的面前,不怒自威地说: “是谁让你来打听我军的情况的?你要老实交代,兴许老夫一高兴,饶你不死。“ 朱重八表现得很镇定,他居然敢和郭子兴四目对视: “郭元帅,我都已经跟你手下的士兵,说过好几遍了,我不是大元那边,派过来的探子,我是来投奔你的。”” “投奔我的。”郭子兴压根儿不相信。 “对呀!要不是我大声嚷嚷,你手下的士兵,早就把我杀了,既然你都不相信我,那我还说个屁,要杀要剐给老子来个痛快的。”朱重八表面上视死如归,其实内心早就差点儿了尿崩了。 郭子兴大笑到: “你把我们当傻子吗?大晚上你不睡觉,鬼鬼祟祟的跑到我这里来投降的,我能信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既然你不配合我们,左右,将这个大元探子,推出帐外斩。“ “砍吧,砍吧!莫非老子还怕你不成,明年的这个时候,晚上我去给你盖被子?”人在激动的时候,就容易脸红脖子粗,朱重八恶狠狠的看着郭子兴。 眼见朱重八嘴里骂骂咧咧,并不服软,而且还敢于自己四目相视,这让郭子兴来了兴趣。 原本。 郭子兴手下的将校,准备把朱重八叉出去,这时候,被郭子兴制止了。 两个人,一来一去的眼神交流中。 似乎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英雄的样子。 郭子兴觉得眼前这个屌丝,身上一定有故事。 郭子兴亲自为朱重八解绑,然后,和蔼可亲的问他是哪里人,为什么要投奔他? 朱重八一五一十的说,是他的一位小汤和,托人捎信给他,让他来投奔郭元帅的。 同时,朱重八掏出来一块信物,那就是一块特制的红布,这是他们起义军的标志。 汤和这小子。 郭子兴,对他印象很好。 是个造之材。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郭子兴连夜差人去问汤和。 差人回来的报告,和朱重八的诉说,如出一辙,确实是汤和介绍朱重八,来投奔郭元帅的。 这样一来,郭子兴对朱重八的怀疑,完全打消了。 4,人生的转机 虽然眼前这个小子,颜值是低了点儿,可是看起来孔武有力,是个当兵的好苗子,同时,看见面对生死攸关的时候,居然临危不惧,这让郭子兴对朱重八,有了一丝丝的好感。 郭子兴吩咐手下的侍从,好吃好喝的招待周重八。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后,郭子兴感觉朱重八这个小伙子,比较的机灵,并不是一块木鱼疙瘩。 郭子兴一脸关切的问朱重八,愿不愿意留在他身边,做他的卫兵。 朱重八自然是1oo个愿意,与普通士兵在前线身先士卒不同,领导身边的卫兵,往往交火的概率,会低很多。同时牺牲的概率也小很多,很多基层的士兵都梦寐以求想做领导的卫兵,可是可遇而不可求。 没想到,这样的狗屎运,居然就被朱重八踩到了。 在郭子兴的一手调教下,朱重八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朱重八不仅作战勇敢。而且还时不时的对郭子兴,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这让郭子兴大为赞赏。 郭子兴觉得让朱重八做他的亲兵卫队,还是有点大材小用,干脆给他安排一官半职,也算是物尽其用吧。 很快,朱重八被郭子兴提拔为九人长,也就是郭子兴亲兵卫队里面,一个小头目。 作为郭子兴的亲兵长,朱重八是很称职的,也是很忠诚的。 他从不贪图财物,每次得到战利品,如数上交给郭子兴。 如果得到奖赏,朱重八往往也不吝啬。常常把这些物品和身边的人一起分享,渐渐地,朱重八的人缘儿越来越好了。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朱重八将他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 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 朱重八将自己的名字改成朱元璋。其实有一种很深层次的意义意思。就是想把元朝彻底推翻。他把自己比作成尖锐的玉器而已,表明了心思要跟元朝对着干。 再来说说,朱元璋曾经的小,穷哥们儿汤和。 他参加起义军的时间比朱元璋早,按说履历也比朱元璋更详细。 可是在军营里,大家现一个奇特的现象。 官职名一名高好多级的官员, 汤和的地位明显高得多,却偏偏热衷于给朱元璋打下手。 而且朱元璋,却认为汤和的谦卑,就像欠债还钱是的,理所当然。 这在那些不明就里的官员,以及士兵眼中,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站的一个女人。 可见娶老婆,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加入郭子兴起义军,仅仅几个月以后,朱元璋就和郭子兴的养女成亲了,当然这件事情,也是郭子兴夫妇撮合而成。 这个养女儿,本来的姓氏“马”。 马姑娘的爸爸,原本是郭子欣的好朋友。 马姑娘的爸爸死了以后,郭子兴和他的老婆。就收养的马姑娘。 马姑娘没有真实的姓名。 总之,凭借郭子兴这一层关系,马姑娘在军队里面,很受大家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