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七章 知我者,罗幼度也!   问鼎十国[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 知我者,罗幼度也![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魏仁浦放下碗筷,说道:“军国之大事,未虑胜,先思败。这存亡之间,最忌不留余地。现今局面大好,某以为更不能破坏此番情况。”



大周现在局面一片大好。



但是大好的局面之下,靠的是那薄弱的根基支撑。



唐末五代十国造成的动荡对于中原地区危害太大。



以领地而言大周占据中原,疆域确实最广。



但是各地久经战乱,经济凋零,民生疲敝。



这些年郭荣接连动兵,先与北汉、契丹决战高平,又取蜀国四州逼降孟蜀,接着又马不停蹄地与南唐大战江淮。



没有出现问题并不代表没有问题,而是胜利掩盖了一切问题。



一旦遭受一场大败,各种潜在的问题就会一次性地冒出来。



王朴作为郭荣最信任的谋臣,在郭荣亲征时坐镇汴京,对于大周潜在的危机再了解不过了。



能够理解魏仁浦“未虑胜,先思败”这六个字的意思。



以道理计,现在的大周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



不是短时间的恢复元气,而是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三年五年的那一种。



只要有个五年的恢复,大周现在的情况完全有实力拉出二十万大军,到时候别说现在的三万骑兵,五万、八万都不在话下。



这真不是吹。



一直有人拿宋朝没有养马地,没有骑兵的事情说事。



但实际上宋朝起家的资本仅次于隋朝。



宋朝并不缺马, 缺的是一个好的马政以及骑在马背上的人。



太宗北伐时期就有马十七万。



大宋朝的将官甚至视契丹的好马皆常品。



宋军不只有马还很挑,压根瞧不上契丹的马……



宋真宗有一次与朝臣对话就说:“今诸将喜用骑兵, 以多为胜;且骑兵之多者布满川谷, 而用之有限, 苟墙进而前,小有不利, 则莫之能止,非所谓节制之师也。”



连这位宋朝的皇帝都直说:咱缺的不是马,而是骑在马上的人。



故而不存在没有养马地, 施展不了马政一说。



后周宋初的马政还是很高明的,只是后来发现养马太费钱,这大投入,换来的回报不甚明显, 自己荒废掉了。



罗幼度叹道:“魏相公老成谋国之言,在下焉能不知。只是三年五年,变故太多,就怕时不与我!”



现在他心底有两大心事。



其一, 也是最关键的, 郭荣的寿命。



郭荣今年三十六,精力旺盛, 正当壮年, 能拉弓跑马, 罗幼度一点也没看出他有什么问题。



两年后会不会病故,罗幼度完全猜不准。



如果郭荣因为自己的出现而长寿, 那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没有人敢在郭荣的统治下造反, 这跟找死没区别。



可一但事情不可逆,郭宗训是不可能镇得住满朝文武的。



国力必然会大受影响, 周边的诸多割据势力,也会另怀心思。



到了这个时候,离分裂内斗就差一步了。



大周实力不可避免地大受影响, 到了这一步, 凭什么再取幽州?



其二、就是他不确定契丹睡皇帝能不能坚持个十几年不死。



历史上的耶律璟命硬,面对各种各样的反叛, 都伤不了分毫, 反而厉害的将对方全数镇压。



最后还是因为自己作死, 大醉之后, 索要食物,侍从没有听到,便要开杀戒,不甘心坐以待毙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联合厨师辛古,六个贴身亲信将之杀了,跟张飞的死法差不多。



照道理说罗幼度一直活跃于黄河以南,就没有去过黄河以北,对于燕云地的影响力不大。



但事实显示并非如此。



大周因多了一个罗幼度,势头之盛,远超前世。



大周朝的明主贤臣与契丹辽国的明主贤臣一对比, 相去甚远。



现在最慌的就是那些已经彻底将自己视为辽人的汉臣,尤其是最具代表的韩家。



这些人比谁都清楚,一但中原王朝真正的崛起, 那会是什么后果。



他们是不可能坐以待毙的。



也是有这两大心事, 罗幼度才会如此激进。



不管未来怎么样,先将幽州拿下来再说。



第二十七章 知我者,罗幼度也![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