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大本堂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大本堂[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还是不去了吧,让马和跟着我。”



朱允熥对着铜镜照了照,看着胸背及两肩各用一个团龙补子,只觉神清气爽。



带婢女去上课?



那不得被那帮文官骂死?



在老朱坐镇,宫里安全的很。



其实,开国公府之所以送四个侍女来,并不是真正保护朱允熥。



而是向外界释放一个消息:常家是支持三殿下朱允熥的!



大本堂。



是皇太子和诸王受教育的皇家私塾。



越是没文化的家长,越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



朱元璋就是这样的家长,小时候没机会上学,整天与牛打交道。



后来当和尚,四处流浪。



再后来参加了造反工作。



这才有机会在马背上学习一点文化知识。



打下天下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开始认真学习,同时格外重视子女教育。



他深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朱元璋付诸了行动,为太子朱标及诸王,请了最好的老师。



又办了一座最好的学堂——大本堂。



别说皇子们喜欢这里,就连大儒们也趋之若鹜。



里面的藏书多达万卷,全是精品!



如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鹅群帖》真迹,只是用来教诸王书法所用之教材。



这幅行草法帖,若是放在市面上,千金难求。



大本堂没用几年,就因太子朱标长大,要身兼处理政务,故而迁至文华殿读书。



诸王也从大本堂离开,回到自己府第读书。



如今太子朱标薨逝,文华殿成了伤心之地。



朱元璋为了避免两位皇孙触景生情,故而重开大本堂。



“先生早!”



步入大本堂,朱允熥热情地打招呼。



在他记忆中,面前的中年夫子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建文三傻”之一,黄子澄。



黄子澄名湜,字子澄,今四十二岁,翰林学士。



明初的文人都流行以字行于世,也就是以字代替其名。



黄子澄木然地点点头,态度冷淡。



显然听说了朱允熥血溅东宫的事迹。



在他看来,三殿下不是个好人!



原本朱允熥的名声就不行,这事一闹,给文官们的印象更差。



在他们眼里,仁慈的君主,才是明君。



轻言杀戮的,能是好人?



“三殿下早啊!”



大本堂还有一个叫李至刚的先生,比黄子澄小几岁。



李志刚,名钢,也是以字行。



他侍奉太子朱标多年。



“见过李先生。”



朱允熥认真回礼。



“好好好!”



李志刚很客气,客气到连朱允熥都莫名其妙的。



进入宽敞明亮的大本堂,却见朱允炆已然坐在那。



像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学习委员。



“老二,这么早?”



“嗯,三弟早。”



微微抬头,朱允炆拿着一卷书,爱搭不理的样子。



“呵呵。”



朱允熥找了个远离他的位置。



马和放置好学习用品,便退出了大本堂。



朱元璋是不许太监识字的,所以洪武朝不存在伴读太监。



充当伴读的人也有,他们都是公卿之嫡子,以及从民间挑选的俊秀。



这是朱元璋要求的,让他们陪跑,给太子朱标发展储备干部。



不过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现在太子都没了,皇太孙未立,自然不需要伴读。



“咦,这好像是四叔坐过的位置?”



朱允熥定睛一看,桌子上面刻着一个小小的“棣”字,旁边又有一个“雲”字。



他意味深长的笑了。



大本堂里,除了朱允熥和朱允炆两个皇孙。



后面陆陆续续又来了好几个人。



“允熥!”



一名青年面露欣喜迎面而来。



“朱桂?”



印象中,这青年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九大塞王之一。



第十章 大本堂[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