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 虾仁猪心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虾仁猪心[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本堂外。



鼻尖靠墙的岷王朱楩听着里面黄子澄争论声。



全程撇着嘴。



神情不屑。



“酸儒一个!”



“姑且再忍你个一年半载,等俺明年去陕西岷州卫就藩,这辈子再也看不到你这老货了!”



到了封国就没人管啦!



朱楩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兀自哼起小曲。



“你这混账又被罚站了?”



身后传来威严而又熟悉的声音。



朱元璋不知何时站在朱楩身后。



“爹......”



朱楩转过头来,换了一副委屈巴巴的神情。



为了考察皇子皇孙们读书,朱元璋经常出入大本堂。



今天,他一来就看到了罚站的朱楩。



你大哥尸骨未寒,居然还在那唱小曲?



朱元璋上去就是一脚:“混账东西,继续面壁!”



“噢......”



朱楩贴在墙上,哭丧着脸应下。



朱元璋没再理会他,站在窗户外,像班主任一样,偷偷观察。



这种事他没少干,有着丰富的经验。



若是被发现,朱元璋会一本正经的进入课堂,发表几句勉励的话。



如果无人发现,就当无事发生。



顺便听听课,学点东西。



起码不会再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唏嘘感慨。



更不会留下没读过书的遗憾。



里面还在争论。



关于韩信对错,七位藩王,支持一半一半。



其实这个课堂小故事里,问路斩樵的韩信就是典型的杀伐果决。



朱元璋的行事风格如此,作为儿子们习惯了这种操作。



而黄子澄是相反的,是君子形象。



因为他是先生,喜欢打人,畏惧他的藩王不得已支持他。



还有就是受到教育原因,仁义道德深入人心。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朱允熥说道:“掌权者太过心慈手软,如何给自己树立威严?



如何让人信服?



韩信若是那样的人,还如何带兵?为刘邦建立不世之功?



韩信若无此等功业,又如何被载入史册,被先生当做典型在这大本堂里议论?”



朱允熥一番话下来,众人越听越离谱。



不过细细品味这句话,却觉得合情合理!



“胡说八道!胡说八道!”



黄子澄怒斥道:“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谁教你的?”



“这不是现实吗?”朱允熥烁闪着大眼睛看着他。



这句话出自明朝万历年间的国学经典《增广贤文》,是一部蕴含哲学道理的经典之作。



短短十六个字,揭露了人性现实,以及人际交往,金钱观念等多种多样的社会潜规则。



或许朱允炆这种活在儒家美好社会中的人很难理解。



但黄子澄,一个四十多岁历经过社会毒打的人,肯定是清楚的。



但他却装睡,仍教导学生成为儒家要求的那种人。



正如朱允熥所说,善不为官。



黄子澄能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显然不是个只会讲大道理的善茬。



你忽悠小民也就罢了。



大本堂在座的,哪个不是皇子皇孙,需要你来洗脑?



这哥几个将来可是掌管一方封国,镇守一方带兵打仗的藩王。



你教人家这些?



对敌人搞仁慈?



不是神经病就是另有所图!



明初的藩王,在封国内权力极大,连文官都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朱元璋的藩封制度,为的是让儿子们守边,进取拓边,打压北元残余势力,防止他们卷土重来。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为加强宗室力量,以诸王拱卫大明帝室,制衡官僚体系。



朱棣篡位后,才让大明的藩王当猪养,整天窝在王宫啥事不管。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窗外。



朱元璋仔细品味这十六个字。



真乃金玉良言!



第十三章 虾仁猪心[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