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四章 崭露头角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 崭露头角[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从生活习惯上,朱元璋对二人的特点了解更深。



明显的一文一武。



而且朱允熥似乎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吃不惯朴素的饭菜。



“传话给尚膳监,皇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给东宫的膳堂加肉,不必再按丧期从简。”



朱元璋简单的一道旨意,让东宫的伙食恢复如初,顿顿有肉。



待宫人出去传旨,蒋瓛继续道:



“在大本堂,陛下您离开后,两位殿下比试才华,允炆殿下作诗一首,允熥殿下作诗两首......”



忙碌的御笔一顿,朱元璋讶然抬头:“他还会作诗?”



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简直不敢相信!



朱元璋道:“仔细说说。”



面对朱皇帝犀利的目光,蒋瓛不敢隐瞒,如实汇报。



三首诗都被锦衣卫记在小册子上。



“古有曹植七步吟诗,俺孙子也能七步作诗?”



朱元璋咧嘴一笑。



旋即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这么一说,倒是这混小子故意藏拙?



又好像不对。



一个有心计的人固然可以隐藏野心,但如何隐藏才华?



纵观古今,又有几人能七步作诗?



更何况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郎。



朱元璋又将注意力放在诗词内容上。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朱元璋默念着朱允熥借用杨慎的那首诗。



很有深意啊,尤其是最后两句。



历代都是前人创下的基业后人接手,当事者自己却以为是在进行龙争虎斗。



这不就是暗示说他们在争夺皇太孙之位?



允熥这混小子,何时有如此境界?



朱元璋虽是草根出身,幼年不识几个大字,但在打江山期间,他自学文化,经常跟大文豪们在一起,虚心学习。



特别当皇帝后,更是狠抓教育,从四书五经到兵书阵法,从历史典故到天文星占,朱元璋都能信手拈来!



《国榷》中记载:“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流览神解。”



《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太祖……身在行间,手不辍书,遍考百王之迹,深明治乱之故。”



有明一代,从始至终,最善于学习的皇帝,唯朱元璋和朱由检二人。



崇祯皇帝朱由检虽自嘲“幼而失学,长而无闻”,但实际上他在所有皇帝中算是学识渊博之人。



“你是说,允熥赢了最后却自己认输?”



朱元璋不解。



蒋瓛回道:“是,三殿下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亲兄弟之间不必分个高下,自愿认输。”



看来朕大大低估他了!



朱元璋本就是个有心计的人,自创业到现在,当了四十年老大,什么样的人和事他没遇到过?



朱允熥这点小心思,他一眼看出。



不过,朱元璋觉得,朱允熥那混小子懂得谦让,心怀宽容,是有大格局的人。



朱元璋屏退殿内所有人。



独自一人靠在龙椅上。



幽静的大殿内,他如一个孤独的老人,发出一声长叹。



“标儿,你这一走,把爹给难住了。”



朱元璋喃喃自语:“爹本想立允炆为皇太孙,绝了你弟弟们的心思。”



“没想到允熥的脑子活络了,他这几个月的表现,可不得了。”



“兵法韬略,才华横溢,能文能武,仁义与手段皆有,简直与你当初一模一样啊!”



说着,不禁老泪纵横。



“爹现在犯愁,该如何抉择?”



“标儿,你若在,爹何苦愁这档子破事?”



......



当天下午,朱元璋突然传旨,让两个年长的皇孙明日参加早朝。



第二十四章 崭露头角[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