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章 祖孙相见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章 祖孙相见[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仪凤门城楼上,二十四根旗杆上高扬着十二面龙旗。



风伯、雨师旗各一面‘



雷公、电母旗各一面。



金、木、水、火、土星旗各一面;



左、右摄提旗各一面,北斗旗一面。



上百名官员排列如仪,肃立在长江边恭迎皇太孙回京。



龙舟之上,旗帜被西北风吹的哗哗直响。



朱允熥在船头上默默地望着遥遥在望的京城。



闲着无事,细细一数,居然有十二面龙旗!



帝王专用的规格......是老朱特许,还是有人刻意为之?



按照朝廷规制,大明皇帝仪仗用龙旗十二面。



皇太子仪仗只能用六面龙旗。



朱允熥是皇太孙,一切规格皆用皇太子的标准,身份也等同于皇太子。



龙舟靠岸,鼓乐大作。



乐声清晰悦耳。



江边码头,惠王朱允炆率众官员一齐迎驾。



“臣朱允炆,奉旨率有司官员恭迎皇太孙还京!”



“是允炆哪!”



朱允熥下了龙舟,一副大哥的派头。



我明明是你兄长......朱允炆嘴角微抽。



他顺势叹了一口气,说道:“得知皇太孙在塞北遇险,臣日夜难眠,整日忧心,恨不能亲往塞北代皇太孙受难。”



朱允熥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道:“允炆,你想多了,孤在塞北大杀四方,击的鞑子抱头鼠窜,可威风了!”



“......”



朱允炆无言以对,只得笑脸应对。



他内心的痛,无人知晓。



本想着朱允熥在塞北出事,结果竟好端端的回来了!



空欢喜一场!



如此大的心理落差,给年仅十六岁的朱允炆,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创伤。



朱允熥笑道:“对了,一转眼孤被册封为皇太孙就快一年了,不知道为何陛下不让你就藩……”



似是无意的话,让朱允炆浑身一震。



据他对朱允熥的了解,若是自己就藩,必然不是个好地方......



迅速调整好心态,朱允炆淡淡一笑:“皇太孙,你也知道,我一向不喜与人争。”



“?”



朱允熥惊讶地看着他,凑近低声问:“是吗?你是不争,还是争不过?”



如同遭受暴击,朱允炆下意识的后退一步。



朱允熥故意大声道:“惠王,你这规格也不对啊,既然想在京中当差,就向礼部尚书好好学学吧!”



礼部尚书李志刚,曾是大本堂先生,也教过朱允炆。



说完,朱允熥指了指十二面龙旗。



众官看去,龙旗多了六面!



负责的官员顿时脸色大变。



朱允熥上了迎接的车马仪仗,命车驾启动,只留下一脸懵逼的朱允炆。



他当面指出礼节错误,不管朱允炆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惨遭打脸。



更让别人说不出什么。



论心机,没了文官集团出谋划算的朱允炆,已然不是朱允熥的对手,连当对手的资格都没有!



车驾一路进入皇城,在午门前停下。



朱允熥步行入宫。



“爷爷!”



进了乾清宫,打开殿门,朱允熥拜倒,认认真真行了礼。



“回来了?”



半年不见,朱元璋苍老了许多,身上裹着袍子。



“你这小子,真不让人省心。”



“孙儿让爷爷担心了。”



寒风灌入大殿,朱元璋紧了紧身上的袍子:“这次有何收获?”



内侍忙将殿门关上。



朱允熥回道:“读书万卷不如行万里路,孙儿感触颇多。”



接过宦官提来的绣墩,朱允熥挨着老朱身旁坐下,侃侃而谈,细说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朱元璋的心情很好,认真听着,不时追问几句。



朱允熥又提到了各地人口失衡,主张继续移民。



他建议从山西往陕西移民。



朱元璋表示支持。



劳动力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土地大片荒芜。



大明立国后,朱元璋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曾经采取过移民政策。



从洪武三年开始,朝廷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只因山西人多。



元末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山西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



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



想要征讨西域,陕西的人口是硬伤。



从临近的山西移民,最好不过了。



第一百七十章 祖孙相见[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