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九十章 皇帝玉玺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章 皇帝玉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忙完这些再休息。“



龙案上,是一堆奏章。



老朱又要熬夜了。



朱允熥二话不说坐下来,拿过一堆奏章,一起干活。



自巡视九边归来,又着手全国大移民。



如今朱允熥的储君身份更加稳固,朱元璋特许他在文华殿办公。



这一宣布,每日往来的大臣更多,有处理不完的国事。



朱允熥乐在其中。



美其名日是为老朱减负。



朱元璋上了年纪,身体时好时病,身为大孝孙,朱允熥必须扛起责任。



乾清宫,灯火跳动。



烛火下的一老一少,仿佛不是帝国的掌权者,而是认真做家务的祖孙俩。



经过近两年的历练,朱允熥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大多事情,不需要再询问朱元璋,他已能自行决断。



“爷爷,孙儿以为这道奏疏非常好!“



“哦?何人所上?“



朱允熥看了眼名字:“是应天府上元县典史隋吉的上疏。“



典史?



朱元璋放下手中奏疏:“拿来俺看。“



典史是個不入流的地方小吏,只因在天子脚下当官,才有资格上书。



越是小官上书,朱元璋越是关心。



他可以从小吏口中,更直观的了解民生问题。



果然,这位上元县典史的奏疏深深吸引了朱元璋。



上疏的事情并非国家大事,小的不能再小了。



应天府上元县典史隋吉上疏言:有一户农民,是一对夫妻,家里有田四十五亩,儿女幼小。



春夏耕种之时,因为丈夫病了妇人从旁照顾日日熬制汤药,等丈夫病好了,已经耽误了农忙时节,田地荒了一年。



这一年,这户夫妻没粮食上交国赋,也没粮食养儿女,只能穷困流离。



上元县典史隋吉请命,乡里小民,以二十家或四五十家,团为一社,每遇农急之时,有疾病则一社协力,助其耕耘。



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庶田荒芜,百姓饥窘,还能加深邻里关系。



朱元璋看了这封奏疏后,连连称赞:“不错不错,这隋吉是个好官,法子也好!“



“自古以来民风淳朴,邻里和睦,贫穷时,亲戚相助,婚姻死伤时,邻里相助。“



朱元璋忽生感慨:“蒙元一朝治世近百年,轻视教化,风俗颓敝,以致亲戚不亲,邻里不睦,甚至有强者欺弱,富者吞贫,大失忠厚之道。“



见他如此,朱允熥作揖行礼:“陛下即位以来,常申明教化,于今已臻其效。“



朱元璋却是摇头:“天子脚下,发生百姓因错过农忙,穷困流离这等事,说明朕做的远远不够!“



他看向朱允熥:“允熥,你觉得该如何做才能防止此类事情发生?“



朱允熥沉思片刻,回道:“孙儿的想法是,让户部置全国民户一百户为一里,一里之间的百姓有贫有富,但凡遇婚姻、死丧、疾病、患难,富者出钱,贫者出力,对有困难的一户进行救助。“



“又如春秋农忙之时,一家无力,百家帮忙,推此以往,这样邻里之间哪还有不和睦的道理?“



朱元璋听后,大为欣喜:“着户部以此意告谕天下百姓,在全国内实施!“



这一政策虽然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农村随份子,自此开始……



但实施以后肯定会改变邻里关系,使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最重要的是,能实实在在的解决老百姓遇到的困难,减少社会矛盾。



待处理完奏疏,已经是深夜。



朱允熥亲眼看着朱元璋入睡,这才返回东宫。



第二天一大早。



尚宝司来人,还送来了五枚玉玺。



说是皇帝陛下交予东宫的。



朱允熥一看,竟是皇帝玉玺!



代表大明皇帝权力的十七个玉玺,老朱竟送来了五个!



这意味着,此后皇太孙朱允熥拥有处理政务加印玉玺的特权。



连太子朱标都未曾有过的权力!



第一百九十章 皇帝玉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