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5章 一个月之内结束战争   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章 一个月之内结束战争[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回陛下,今年山西产了不少红薯,老百姓都勉强可以过冬的。”



这个耿如杞说话倒是老实,换做别的官员,怕是又要大肆吹嘘一边了。



“如果再从南边抽调一部分粮食上来,够不够?”



“粮价会涨。”



“你现在立刻传朕的圣谕回太原,山西所有的官员捐粮食,把粮食往雁门关运,朕要在雁门关囤积100万石粮食!捐过粮食的人名单全部记录下来!朕不会亏待他们的!”



“是!臣这就去办!”



“好好办,办好了这件事朕记你大功一件。”



“多谢陛下栽培,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耿如杞立刻就离开了,然后快马加鞭就往太原赶。



为什么现在要在雁门关囤积这么多粮食呢?



因为整个大同府现在都被冲击得乱七八糟,大同府必然有更多难民。



少说有几十万吧?



大胜仗是赶走侵略者,但赶走了就完了么?



如何妥善的安置好难民,才是最重要的。



绝对不能一刀切让难民全部涌往关内,这是一种看似好,但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



难民进城,会破坏城内原本的秩序。



例如21世纪发生在欧洲的难民涌入,就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治安风险和内部矛盾。



正统的明朝末年,东江镇的孔有德等人被安排到山东,就是因为辽东军民和山东当地的军民有矛盾,才直接导致孔德友叛变。



所以,内部矛盾这种事,从来不是小事,作为上位者,在处理这种事的时候,绝对不能乱来。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万丹伟征摁在地上来回摩擦,摩擦完后,立刻给大同府释放大量的粮食,让那些的难民能过万这个冬天。



只要局势很稳下来,朝廷就有更多的时间,调动更多的资源来解山西之畏。



崇祯立刻给孙承宗写了一封信,让他开始从南方筹备粮食。



又给阎鸣泰写了一封信,让他在北直隶筹备粮食。



还没有完,立刻给河南布政使李岩写了信,又给湖广布政使邱禾嘉写信。



皇帝用的话非常动人心:卿等皆为朕之股肱之臣,大明栋梁,如今大同危如累卵,望诸君一起共度国难。



南方的暂时叫不动,但至少北方几个省,崇祯现在一句话,那都是前赴后继的。



写完信后,崇祯便接到一个消息。



代县振武卫指挥使王怀仁已经被抓住了,正在押送过来的路上。



王怀仁带走了1000石粮食(12万斤)!



“去把陈贤安叫来见朕。”



不多时,京卫军的一些高级将领都来了,准备与皇帝商讨接下来出关迎击敌人的战术。



过了会儿,陈贤安也来了。



“参见陛下!”



“陈贤安,振武卫指挥使王怀仁已经被抓到了,你觉得该如何处置他?”



陈贤安说道:“军有军法,臣听说陛下的新军政有监察院,军事法庭,臣以为这些交给宪兵来处理,是最合适不过的。”



崇祯笑道:“好!你这个回答让朕很满意,朕就把他交给你来处理,你去代县,按照军法处置他!”



陈贤安微微一怔,连忙道:“陛下,臣只是个游击将军,无权处置。”



“朕现在就任命你为监察院督办,领雁门关宪兵司衙署,替朕执行军法!”



陈贤安猛地抬起头:“陛下……臣拜谢圣恩!”



“把粮食都查办了屯在代县,最好是将老百姓都招募回来。”



“是!”



“去吧。”



“臣告退!”



等陈贤安走了,崇祯才开始与诸将讨论接下来进军的事情。



崇祯只说了一句话:“朕希望在一个月之内见到万丹伟征的脑袋。”



第135章 一个月之内结束战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