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8章 四桩奖赏(五千字章)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8章 四桩奖赏(五千字章)[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冬日暖阳。



常风、刘大夏和进京述职的黄伯仁来到了御门前。



弘治帝勤政,除了早朝,还在午膳后增加午朝半个时辰。



大明的皇帝和臣子都没了午睡的习惯。



常风连家都没回,就赶着来御门参加午朝复命。就凭被晒成古铜色的皮肤和满手老茧,封赏是少不了的。



出京八个月的常风,跟出京前比判若两人。



守门的大汉将军远远望去,只见常风黑的跟个煤球子似的。一身飞鱼服与之万分不相称。



他们走到进前,爆呵道:“什么人?”



一旁的刘大夏哑然失笑:“你们几个小子,连你们北司大掌柜都不认得了?”



大汉将军好一顿看,才确认眼前这个黑煤球子是他们的常爷。



大汉将军连忙跪倒:“常爷。小的们眼拙只听说您去山东治水,没听说您被发配边关啊。”



常风笑骂道:“蠢材!你们以为治水比发配边关更安逸嘛?都起来吧。我离开这八个月,皇城卫戍如何?”



大汉将军禀报:“常爷放心,固若金汤。半月之前,皇上拔擢南京锦衣卫千户牟斌为指挥右佥事,专管我们这些大汉将军。”



常风一愣:“牟彬升了?”



牟彬,一个在锦衣卫中几乎没有存在感的人物。



此人四十来岁。成化末年时,他是锦衣卫内出了名仁善、宽容的百户。平生最大的爱好是填词作赋。



弘治帝即位后,将他调到了南京锦衣卫做千户。



南京锦衣卫不同于京城锦衣卫,是个闲散衙门。不办钦案,不设诏狱。



牟斌平日里最大的差事就是调解南京城内开国勋贵之后间的争风吃醋、逞强斗狠。



除了办差,牟斌在南京广结诗词大家。是出了名的“诗词千户”。



常风心中琢磨:指挥左、右佥事都空着。皇上提拔了牟斌做右佥事。左佥事的位子应该是留给我的。



大明以左为尊。左佥事的地位是高于右佥事的。



时辰已到,众臣鱼贯进入御门。



不少清流言官看到常风,心中暗自嘲笑:常屠这厮放着京城不待,非要自请去治河。活该晒成黑煤球子!这不是自讨苦吃嘛?



很快,他们就会发现可笑的是他们自己。



弘治帝在司礼监三秉笔的陪伴下来到了奉天门,在龙椅上坐定。



弘治帝急切的说:“刘大夏、常风、黄伯仁到京了嘛?”



三人出班:“臣在!”



弘治帝看了一眼,下意识了喊了一句:“护驾!”



监管东厂的钱能问:“皇上,有刺客?”



弘治帝用手指向了常风:“有生人混入了午朝!”



常风抬起了头,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拿着笏板:“臣常风,恭请圣安!”



弘治帝仔细打量了常风一番:“伱是.朕的常卿?是你!你怎么变成这样了?进前来!”



常风故意高举笏板,生怕弘治帝看不到他手上的老茧。



弘治帝走下龙椅,来到常风面前:“放下笏板,让朕看看你的手!”



常风放下了笏板。将双手展开在弘治帝面前。



弘治帝看完,正色道:“诸卿!钱能对朕说,常风在大堤上亲自挑土、抬埽、搬石。”



“这双满是老茧的手,代表着一个忠臣对朝廷、对百姓的赤诚之心!”



常风道:“禀皇上。修堤治水是百年大计。臣身为皇帝的私军镇使,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让民夫们明白皇上治水的决心!”



“刘都院有言,治水如同打仗。臣身为治水大军的副帅,理应身先士卒!”



弘治帝龙颜大悦:“说的好!朝廷需要一千个常风!”



说完,弘治帝回到了龙椅上。



刚才在御门外暗自嘲笑常风的清流言官傻眼了:常风这厮哪里是吃苦去了?分明是镀金去了!



常风拿起笏板,退回武将班中。他在等待着弘治帝的封赏。



不过弘治帝并未急着封赏他。



弘治帝道:“刘大夏,你此番治水,颇有政绩。朕命你为户部左侍郎,兼任左副都御史。”



刘大夏从原职浙江布政使升为户部左侍郎,已经是大大的提拔了。



更别提,弘治帝开了官场先例。让刘大夏在担任户部左堂的同时,兼理言路,做都察院的三把手。



史书载:弘治六年春,黄河张秋提防决口。帝下诏选才臣巡鲁治水。升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前往。



刘大夏于黄陵冈疏通贾鲁河,再疏孙家渡、四府营,以分水势。



从胙城经过东明、长垣到徐州修筑长堤,共三百六十里长。水灾根治,张秋镇改名为“安平镇”。



帝赐玺书褒奖。召为户部左侍郎,兼任左副都御史。



历史人物,总在后世充满着争议。



后世之人对刘大夏焚毁郑和宝船图纸、海图颇有微词。



甚至时,内出现刘大夏,读者都要评论“他烧了郑和宝船图纸,乃大奸大恶之人,让主角杀了他”。



历史总是相似的。一九七六年,苏联为何要拆毁人类航天史上最大的航空器N1火箭,并焚毁(而非封存)全部图纸、数据?



作为后人,可以从刘大夏的视角揣测下他的行为动机。



第一,郑和宝船不是战船。而是运输船。以满载海外宝物为目的建造。



在白银短缺,币值奇高的永乐朝,单艘造价便达六千两。



郑和船队六十三艘,建造耗银三十五万两以上。加其余马船、粮船、座船、战船,船队总造价高达六十万两。



明朝经济史料《广志绎》载:郑和七下西洋,赉银七百余万。



现代人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正面意义,是伟大的壮举,是极具冒险精神的开拓,是充满大国风范的外交之旅。



然而,刘大夏不是现代人,不是穿越者,只是明朝的一个士大夫。



郑和耗费七百万两国帑,换来了万国来朝,一堆奇珍异兽,以及与南洋诸国的封贡贸易。



在刘大夏看来,既然七下西洋,已经跟南洋诸国建立了稳定的封贡体系。为何还要耗费巨资八下西洋?



第二,无论是大明还是满清,受孔孟思想传统和时代局限性影响,都没有开拓海疆的概念,更没有殖民概念。



郑和七下西洋,虽率兵数万,但未为大明开拓半分海外疆土。



即便刘大夏不烧宝船图纸。大明也不会像后世的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假如宝船不被毁,我大明可殖民整个南洋甚至印度洋沿岸。



大明搞殖民,只能是出现在穿越里的情节。



至于说宝船尚在,东南不会闹倭患更是无稽之谈。宝船就不是战船。



第三,刘大夏怕后世之君一时兴起,轻启下西洋,靡费国帑,于是烧了宝船图纸、海图。



第四,所谓“刘大夏烧了宝船图纸,他的后人在明代中后期成为最大的海盗集团”,纯粹是二十一世纪初地摊文学的杜撰出来的猎奇野史。



地摊野史又被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被一堆为割流量编造历史的自女某体搬运。信就输了。



看古人做一件事的对与错,切忌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一定要结合古人做这件事时的历史背景。



古人做一件事,在现代人看来是错的。但放在他身处的历史背景,或许就是对的。



刘大夏的对与错,功与过,后人评说纷纭。



但至少,“弘治三君子”的称号不是张廷玉编出来的,而是明人评价。见诸众多明代典籍。



历史也好,历史人物也罢,没有非黑即白,非白即黑。



言归正传,且说弘治帝封赏完刘大夏。又道:“黄伯仁。”



黄伯仁跪倒:“臣在。”



弘治帝道:“鲁西水灾,你违抗巡抚之命,调莱州府官粮运抵救灾。就凭这点,朕定要重用你!”



黄伯仁谦逊的说:“禀皇上,臣有自知之明。臣之才干,勉强能治理好数府。治理齐鲁广袤之地,时感力不从心。”



弘治帝思索片刻后说:“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但朕是一定要授你巡抚之职的。”



“内阁拟旨,实授黄伯仁赣南巡抚。”



明代巡抚分为“大巡抚”与“小巡抚”。



两京一十三省巡抚为“大巡抚”。



其余“赣南巡抚”、“宣府巡抚”、“延绥巡抚”等,皆为小巡抚。



封赏完治水、赈灾的两位功臣。弘治帝终于望向了常风。



弘治帝道:“常风。朕升你为锦衣卫指挥左佥事,专管北镇抚司。”



常风心中乐开了花:果然如我所料!



常风叩首:“臣,领旨谢恩!”



锦衣卫指挥左佥事,职武官正四品。弘治帝给常风升了一级。



前朝指挥左佥事往往会被镇抚使架空。弘治帝贴心的说明,今后他虽不是北镇抚使了,却可以“专管”北镇抚司。



这是弘治帝给常风的第一桩奖赏。



第168章 四桩奖赏(五千字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