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章 拜当世圣人!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章 拜当世圣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要打破士大夫阶层对知识的垄断,可行之法,便是普及教育。



但这件事,老朱一直在做,却收效甚微。



读书在这个时代,是成本非常高昂的事情,非寻常平民百姓可以承受。



洪武二年,天下初定,老朱即召见相关官员,提出“学校之设,国之首务”。



随后,整个大明王朝的国家机器迅速开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务,建设学校。



在中央设国子监,在地方则有府学、州学、县学、社学等不同级别的学校。



全国各地,一年招收的学生,总计达三万六千余名。



这在文盲遍地的封建王朝,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



这些学生,被称为“廪膳生”。



廪膳,即公家供应伙食。



国家养着学生,全部公费读书,包括生活费。



每逢假日,朝廷还会给恩赏。



学生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朝廷还会发放给其发放一笔婚聘金,让其娶老婆。



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推行多少年。



朝廷上下的官员,对于国家投如此之多的钱办官学,大多不以为然,只是碍于老朱的严令,不得不做。



待老朱死后,除了国子监之外,各地的官学,几乎都被废除。



朱允熞心中有数,想在大明普及教育,并非易事。



很快,他和姚广孝来到了印刷书籍的地方。



许多工匠在忙碌着。



一个个巨大的转轮,飞快转动,工匠们熟练的将转轮上的字模取出来,放入印制版内。



自活字印刷发明以来,印刷术突飞猛进。



书籍的大量印刷,也极大的促进了知识传播。



但朱允熞只看了一下,便轻轻摇了摇头。



活字印刷虽好,但排版处理仍极其复杂,耗时耗力。



太孙亲临,工匠们皆兴奋不已。



“太孙殿下,泥活字虽好,但胶泥容易损坏,仍有诸多不便之处。”



“木活字则刻制困难,疏密不匀。”



“且这两者多印刷成册之时,多有不清晰之处,质量不高。”



“若是用铜活字,成本又太过于高昂。”



“小的反复钻研,发现用“铅”铸造出的活字,印出来的书籍字迹饱满清晰,质量极高,且活字本身也不易损坏。”



一名工匠向朱允熞汇报。



说着,他呈上刚用铅活字印出来的一张书纸。



众所周知,太孙重视发明创造。



对提出技术改造的工匠,都会给予重赏。



工匠发明了铅活字,便迫不及待的向太孙邀功。



铅活字?



朱允熞微微怔了一下。



脑海中不由得浮现谷登堡这个名字。



此人在西方被誉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虽然实际上毕昇开创的活字印刷比他早了大约四百年。



活字印刷是巨大的技术进步。



但胶泥活字仍有许多缺点。



诸如牢固度不足,破损不利保存,不能用来进行二次印刷。



木活字则受木料所限,纹理疏密不匀,好的木料质地太过坚硬,刻制困难;沾水后变形,和药剂粘在一起就不容易分开等等。



至于铜活字,最大的问题取材昂贵,且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相较之下,铅活字有许多优点。



随着铅活字的发明,在西方掀起了一场媒介运动,知识被迅速普及。



谷登堡也因此被许多西方人视为影响了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



华夏何处无人才?



只是稍稍采取一点激励措施,这么快就有人发明出铅活字了。



他甚至都没有进行过任何指导。



朱允熞心中感慨,不由得有些失神。



旁边,姚广孝接过书纸看了看,赞道:“印制精美,字迹饱满,较之雕版印刷,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好!甚好!”



“不错!”朱允熞也赞叹道:“你能另辟蹊径,发明铅活字,当赏。你叫什么名字呢?”



“回太孙殿下,小人王活印。”工匠应答大方得体,全不似其他人那般拘谨。



朱允熞上下打量着他,又笑问道:“你从事活字印刷,有多少年头了?”



“倒是没有几年。”王活印面有惭愧之色:“原来家中尚有余财,便以耕读为要务,后来家道中落,迫不得已,才做起了工匠。”



“也是小时候家父常在院中摆弄农具器物,又做过活字印刷,才能靠此吃一口饭谋生。”



竟是大户人家出生?



但一般的大户人家,可不会在家中摆弄农具器物,更不会做活字印刷。



这是下人才会做的事情。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爷公子,当然是一门心思只读书的。



这个王家,有点与众不同。



第一百七十章 拜当世圣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