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五章 收税之事,视察民情!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五章 收税之事,视察民情![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是因为,此次发行国债,虽然打的借口是建设新军,实际上却是为货币改革筹措准备金。



黄金数量太少,自然就只能是白银了。



……



此时的朱允熞,正带着曦曦,徐妙锦,以及锦衣卫指挥使蒋瓛,走在街道上。



驸马欧阳伦和户部尚书赵勉的事,他决定亲自出来查探一番。



二来也顺便看看金陵百姓的生活,以及他们到底如何看待自己这个太孙。



永远不要脱离基层。



从别人口中听到的汇报,与自己亲临一线,终究是不一样的。



曦曦一直嚷着要出来玩,朱允熞也就带上她了。



徐妙锦闻到风声,也赶了过来。



蒋瓛则是他特意安排的。



要去查访亦必须是有的放矢,可不是无头苍蝇一般乱碰的。



再说,他出行也需要严密的保护。



目睹国债发行顺利,朱允熞大大松了口气。



他本来还有点担心。



民间百姓不一定相信朝廷,而且对于民间到底能拿出多少白银,也是未知之数。



没想到,发行国债的告示一贴出来,就遭到了抢购。



白花花的银子,如流水一般,涌入国库。



也对。



这个时代的人,并没有什么理财的渠道。



有钱人家往往会挖地窟,将银子都藏起来。



这多少有点暴殄天物。



毕竟,金钱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创造其价值。



后世的人将存入银行,看起来是多了一笔固定的存款,实际上,钱仍通过银行流动。



但将银子放家里藏起来,那就真起不到流通价值的作用了。



大明本来银产量严重不足,大家还将银子藏起来,市面上的白银就更少了。



怪不得连朝廷都拿不出多少白银。



如今通过发行国债,收集了不少银子,这才有底气办事。



朱允熞心情大好,与曦曦,徐妙锦两人有说有笑,直往长江码头而去。



锦衣卫早已查探清楚,驸马都尉欧阳伦家有一批货,刚从外地运来,正在码头上卸货。



杨靖弹劾其仆人殴打巡检司之事,正是发生在此地。



此前为了寻找甘薯,他来过这里。



如今故地重游,便发现码头比原来更繁华了。



来来往往的人群,商旅,比从前更多。



路旁也多了不少临时搭建的摊棚,供客人喝茶,歇脚。



朝廷开放经商资格,不再以户籍为限,百姓涌入经商者,不计其数,人气当然比以前旺。



朱允熞走得累了,便寻了一处人气不错的茶棚,想坐下来喝一杯茶。



茶棚人多,基本上每张桌子都坐满了人。



蒋瓛见其中一桌,仅有一名二十余岁的青衣男子,便走过去道:“劳烦公子,不知可否一起搭个桌?”



朱允熞出行,暗中保护的人不少,但都在四周潜伏。



明面上看起来,就只有蒋瓛一个大人,带着三个孩子。



青衣男子爽朗一笑,道:“先生客气了。这茶棚内,大家都是胡乱搭桌的,没那么多讲究,坐吧。”



蒋瓛拱手称谢,朱允熞等三人便分别入坐。



他不愿若人注目,早已暗中嘱咐蒋瓛,此次出来,由他冒充“长辈”。



“听公子这口音,似不是京城人氏?”蒋瓛坐下后,有一搭没一搭的问道。



太孙出行,一则为了查案。



二来也是视察民情。



他心中有数,主动充当起“嘴替”。



“先生好眼力。”青衣男子道:“在下是江西袁州人氏,自幼读书,通史籍,却未有功名。”



“此番入京,是因朝廷要编纂《洪武大典》,特千里赶来,望能谋得一个编修的职位。”



“原来如此!公子还是一位读书人,失敬,失敬。”蒋瓛拱手。



编纂《洪武大典》是非常浩大的工程,需要数千人齐心协作。



朝廷下了谕告,各地有学之士,皆可赴京来任聘,考核合格者,即能参与编纂大典。



这可比考进士,考举人的录取率高得多。



谕告发布之后,学子赴京络绎不绝,想来这青衣男子就是其中之一了。



正谈话间,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几名身穿衙役公衣的皂隶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喝道:“店家,这个月的税钱该交了,不然,就立即关门吧。”



(本章完)



第一百七十五章 收税之事,视察民情![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