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474 一路向西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74 一路向西[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味道.其实和西京的差不多。



第三天中午才赶到兰州。



按照方明华他们的打算,是要在兰州住一晚,第二天去一趟兰州大学。



82年初,方明华曾经去兰大查资料,应学校中文系主任柯杨的邀请,还讲过一堂关于意识流写作的课程,听说柯杨现在还在兰大中文系当主任,所以想去拜访拜访。



结果,刚进入市区就被游行的队伍堵住,方明华他们只好停车随便找了個店吃了各自吃了碗牛肉面,连城也不进了,继续赶路。



沿着兰州边缘,跨过黄河大桥拐进109国道,距离市区越远,周围的景象越发显得荒凉,远处是光秃秃的山,近处村落,房子依旧低矮。



还好,春小麦已经播种,虽然看上去稀稀拉拉的,但给这灰黄的大地增添了一抹绿色。



“哎这十多年过去了,感觉这里没啥变化。”赵红军看着周围景象忍不住感叹道。



“也不算是吧。”方明华边开车边笑着说道:“你看看这路,起码比以前好走许多。”



“那也是,虽然是国道,以前也是坑坑洼洼的。”



从兰州到白音市区大约有八十公里,方明华开车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到达白音。



已经是夕阳西下。



找个酒店住下,又吃了当地的特色水川长面,据说当地民俗中一直以来所认同的“常来常往”之意。再配上凉拌黄瓜丝、胡萝卜丝等几个小菜,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第二天一大早,方明华在县城一家百货商场,买了一大堆礼品,什么人参蜂王浆、饼干、罐头之类。



不是自己吃而是送礼。



到了村子,好多认识的人家,不能空手去吧?



他们继续沿着217省道赶路,不过这次是赵红军开车。



方明华他们插队的村是白音西北方景台xian的一个叫板凳村的村庄,这里已经靠近内蒙。



五月份的早晨,大西北还是比较凉爽的,赵红军边开车边哼起了一首民歌:



“你担上担担子我呀抱上的娃,



我呀抱上的娃,咱夫妻呀的二人呀要摘棉花,



咱夫妻呀的二人呀要摘棉花



歌声悠扬。



“你这好像是静远民歌吧?”方明华听了会试探问道。



“对,难道你忘了!咱们插队的时候,不是唱“”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革命歌曲,就是唱民歌。”赵红军说道。



方明华听了点点头。



“咱们知青里,唱歌最好算是申城来的罗红梅,那声音软软的简直好听的不得了,人也长的漂亮,身材又好,去年我去申城出差,打听到她的单位,还约出来吃了一顿饭。”



“现在她怎么样?”



“哎差点认不出来了,胖了许多,这腰啊跟水桶一样粗,不过声音没多少变化。”



方明华听了差点笑出来。



他隐隐记得,插队的时候赵红军对罗红梅好像有那么个意思。



“也不知道卢教授现在怎么样?他回沈阳老家后再也没联系过,一个大学教授教下放到农村,教小学生,实在是太屈才,不过那课讲的确实好啊。”



赵红军继续回忆。



赵红军说的卢教授,原来是东北大学一名教授,特殊年代下放到甘省景台的的一处五七干校,后来板凳村缺老师,就让卢教授到村小学当老师,一干就是十年,一直到七八年后政策落实以后才回到沈阳。



方明华发现越靠近插队的地方,赵红军变得多愁善感。



汽车并没有进县城,而是直接往板凳村,这里已经接近腾格里沙漠边缘。



(本章完)



474 一路向西[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