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七章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大唐天将军[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七章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回湟水城,李瑄让手下对活捉的刺客进行审讯。



这些刺客虽号称宁死不屈,但在大刑之下,没几个刺客能坚持住。



确实如霍邑令所说,刺客来自燕赵之地,其中有十余名胡人。



他们和安禄山、史思明这类人一样,从小生活在胡、汉杂居的地方,彪悍的民风和快意恩仇,让他们这些人没有底线。



他们总是将信义挂在嘴边,以表自己的豪放,但杀人越货的事情,屡见不鲜。



然而雇佣他们的人都是豪强的管家、家奴。



具体审查,李瑄还要去一次河东。



如果与吐蕃的战事能够结束,李瑄从长安离开后,会直接去河东,给李隆基赚点金银珠宝。



财宝归李隆基,田地归百姓。



美名归李瑄,恶名也归李瑄。



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迈入五月上旬。



在这仲夏季节,李瑄做起河陇采访使的职责,又听取河陇诸郡太守,对诸各郡县的汇报。



他先后提拔颜真卿为河西采访副使。李希言为陇右采访副使。



萧昕为河西盐铁副使兼河西营田副使。



提拔西平都督长史上官青兼陇右盐铁副使、陇右营田副使。



田梁丘为陇右行军司马。



又派遣新提拔的李希言和巡官一起,到陇右诸郡县视察。



让颜真卿巡查河西郡县。



同时,李希言和颜真卿分别兼任陇右劝农使和河西劝农使。



李瑄提拔岑参为河西判官,兼支度判官。



大非川之战,动用十几万民力和大量物力,直到现在,还一直有粮食从河陇向青海方向运输,他担心郡县趁此得利。



事情果然如他所料,有县令、县尉、县丞、长史因此中饱私囊。



李瑄不仅弹劾这些蠹虫坑害国家,还把郡太守叫来训斥,指责他们监管不力。



起初李瑄还是很生气的,因为以他的威名,竟镇不住官吏的贪欲。



但在李泌的劝说下,李瑄释然。



心如欲壑,后土难填。



人有欲望,像鹪鹩、鼹鼠一样,只巢一枝,只为满腹,是不可能的。



古往今来,哪怕是后世的明朝,朱元璋对贪官污吏那么残忍,洪武大案依旧接踵而至。



为了金钱与美色,飞蛾扑火一般!



所以反贪污腐败是持续斗争,永远不能停止。



李瑄拿下贪官污吏,使诸地百姓拍手叫好。



李瑄又从河陇支度,出钱三万贯,绢五千匹,补以陇右贫困。出钱一万五千贯,绢三千匹,补以河西贫困。



又从青海、九曲等牧场,取耕牛一万头,分以乡、里,为百姓开拓荒土所用。



耕牛为官府,禁止杀害,违者重罪。



这些都是由劝农使监察。



李瑄出行奖励制度,每当耕牛产崽,奖励给诸里平均垦荒最多的家庭。



这杜绝大族得到耕牛,因为大族不可能亲自垦荒。



乡里百姓知道耕牛的贵重,一定会努力开拓。



节镇的支度和节度高度捆绑。



李瑄否定支度之财为军之用的说法,因为支度是百姓缴纳的税收。



在有盈余和没有战事的时候,用在百姓身上很正常。



节度使有自己的府库。



再说,对士兵的赏赐一定要节制,除了正常出兵的赏赐和集体赏赐以外,重点赏功。



如果无节制的赏赐,迟早会酿成祸患。



因为财富终究有限。把有限的财富都用在军事上,会走向一条狂飙之路。募兵制下,会催生如晚唐牙兵一样的“兽兵”。



李瑄让佐吏实地勘测。如果哪个乡里的百姓,处于土地恶劣的地方,就劝他们迁移到九曲、洮阳、青海这些郡。



甚至更远的柏海,也可以迁徙。



因为李瑄准备建立柏海城。



由于那地方海拔太高,人们畏惧。



所以李瑄迁徙柏海的户口,赠羊一百只,马两匹。



一边耕种、一边放牧。



柏海迟早要移民,必须下以重利。



许多活不下去的百姓,拖家带口,不畏大山和苦寒、冷瘴,选择成为柏海的移民。



一共一千户。



由高适主持,提前搭建好帐篷。因为肯定有一部分百姓会高原反应,需卧病在床一段时间。



李瑄让一部分军医到那里,成为医生。



并让高适选择文人,建立学堂。保持汉语传统。



李瑄虽然重用胡人,但却也是让胡人汉化的坚定支持者。以免让“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悲剧重演。



以后柏海到汉地的道路更通畅。



他希望柏海郡将来也能走出进士。



积石郡也被迁徙一千户百姓,由杨绾主持,获得五十头羊,一匹马。



积石郡比柏海郡好一点,汉人居住地,又紧挨着黄河支流。



再加上计划向九曲、洮阳、青海迁徙的百姓,共为五千户。



三万到四万人。



他们的迁徙,只是第一批。等李瑄回长安,会计划将中原、关中、河北的无地百姓迁到青海、九曲。



武威郡的先进农具、水车,都在向其他郡县普及。



李瑄希望将来能传遍天下。



瓷器、丝绸、茶叶,李瑄认为这三大件才是富裕的核心,是丝绸之路上最硬的货物,代表着华夏灿烂的文明。



它们在胡商手中能变成白银、黄金。



这种极具魅力,甚至魔力的三大件,不论是西域、天竺,还是大食、拂菻,亦或者更远的罗马和法兰克,都爱之如狂。



在看到精美的瓷器,布满各色花纹的绸缎,沁人心脾的茶叶后,他们甘愿献出自己的黄金。



而陇右、河西不具备发展这三大件的优势。



所以李瑄希望更多中转三大件的商人,来到凉州城、敦煌城完成,带动地域的经济。



这一个多月时间,李瑄辗转西平、九曲、青海各地。



观看诸牧场、马监、耕地。



还带着肉食慰问吐蕃下等奴隶,贯彻以下等奴隶管理吐蕃武士和其他奴隶的行为,节省陇右有限的兵力。



为增加这些奴隶底气,唐军还给奴隶发一些长矛和弓箭。



吐蕃武士若有异心,格杀勿论。



吐蕃下等奴隶平时受武士和上等奴隶压迫,现自然珍惜机会。



此时,神策、绥戎、定戎三军,已经完成第一批的招募,包括吐谷浑、苏毗、党项等战士,共有一万五千余人,其中除了神策卫外,还从诸军调遣两千多名老兵。



他们开赴柏海、巴颜喀拉山口、香日德。



同时,看护吐蕃武士修建城池。



不论是大非川古道,还是伏俟城古道,都按照李瑄的规定,使道路更平整。



河东、朔方的骑兵,开始撤回河湟之地。



河西的诸军,也先撤到湟水,因为朝廷的赏赐即将到达,让他们先在湟水城外候着。



陇右军驻守在新的防御之地,他们也有一部分骑兵在湟水等待领赏。



大军的整体调动,基本完成。



还有青海、九曲、柏海、积石等郡的牧场也要仔细选择,建设。



李瑄觉得尺带珠丹的“冬夏牧场”制度,有可取之处。



准备效仿吐蕃,建立春夏秋冬四季牧场,每个季节转场一次。



并规定每片牧场放牧一年后,要继续大转场,来年不得放牧,让草地恢复。



一片牧场上,马牛羊在夏季吃草的时候,会吃掉草籽,牧场不如之前是必然的。



黄河、青海、合河、柏海一带,可供放牧的地方众多,有转场的空间。



这一日,在青海伏俟城的李瑄收到消息,朝廷的赏赐,即将到达湟水城。



等赏赐领完,河东、朔方骑兵就可以回去了。



他们前前后后,在朔方停留将近一年的时间。



“启禀李帅,前线传来消息,吐蕃大论末结桑东则布率领数十骑,说是要投靠大唐!现正在前来伏俟城的路上。”



伏俟城,李瑄的亲卫薛错向他禀告。



现在他身边只剩下二十多名亲卫。



本来李瑄想让裴璎去神策军任骑将,这小子死活不愿意走,李瑄只能将他留在身边。



其他亲卫也都不愿意去军中当押官,甚至不想当将领,于是李瑄就将他们留在身旁。



同时,李瑄还向浑释之说明,将浑瑊留下,当作他的亲卫。



浑释之哪敢拒绝,李瑄如日中天,威名无双,他的儿子跟在李瑄身边,定前途无量。



而且浑瑊仰慕武勇,对李瑄这样勇猛盖世、马上封王的人十分崇拜。



当初李瑄与皋兰州浑部的间隙,在浑瑊眼中不算什么。



而李瑄的严谨治军,也让年幼的浑瑊明白李瑄为何会驱逐浑部的将领。



李瑄还把年仅十五岁的车光倩引为亲卫。



此时车光倩已长得英武不凡,继承他父亲车神塞的勇力。



第二百四十七章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