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八十八章 请求为李适之封王,占领蒲津大桥   大唐天将军[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八章 请求为李适之封王,占领蒲津大桥[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龙首原。



“东京洛阳还在胡人之手,河南河北饱受苦难。这是国家的耻辱,臣入长安以来痛心疾首,恨不能立刻扫清寰宇,再创盛世。”



“今请圣人检阅西域兵卒,激励士气,希望能早日收复山河。”



从夹城出长安,李瑄缓缓向李隆基说道。



“军队都听从秦王的命令,尽早平定叛乱吧!”



李隆基知道李瑄在向他炫耀武力,本不想出来,是李瑄强行让他出长安观武。



他只是不想面对,实际上心中也想看看边军和禁军的区别。



为何他寄与厚望的禁军面对燕云铁骑、诸胡突骑的时候不堪一击?



“潼关虽失,但臣认为只要收复潼关,通过灵宝到渑池、新安一带,安贼必弃洛阳,逃回燕地。东都可还!”



李瑄清楚在安禄山心中,性命永远放在第一位。



历史上,如果不是潼关被崔乾佑攻破,安禄山早就跑回范阳固守。



“秦王要亲自出征吗?”



李隆基忽然眼神闪烁地问。



老皇帝想着如果李瑄离开,他是否会多一些机会。



“可能会吧!”



李瑄微微一笑,模棱两可。



他就算出征,李隆基、李亨父子也无半点机会。



但掌握权力的人,失去权力,又怎能甘心呢?



“观武之前,臣有一事相请?”



李瑄又向李隆基说道。



“秦王有何要问?”



李隆基微微皱眉。



“臣现已是秦王,臣的妻子为王妃。但臣的父亲还只是宋国公,这不是孝子的行为!请圣人下诏封我父亲为陇西郡王。”



李瑄向李隆基回道。



“朕准封!”



李适之封王是必然的事情,现在的李隆基无法阻止。



两人各怀心思,乘龙辇到龙首原上。



“圣人至……”



“秦王至……击鼓!”



“咚…咚……”



李瑄到来后,龙首原上缓慢有节奏的鼓声响起。



李隆基站在龙辇上放眼望去,波澜壮阔,一览无遗。



旌旗猎猎,战鼓擂擂。



只见安西、北庭的将士们身着锃亮的明光甲、鱼鳞甲、锁子甲,手持锐利枪槊、兵刃,队列整齐,如钢铁长城般屹立。



大多数士卒下马,分成数十个方阵,接受秦王和皇帝的检阅。



他们目光如炬,炯炯有神,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这些跟随着李瑄西征大食的士卒,对李瑄敬若神明。



李瑄赏罚分明,使他们迫切想要立功,得到奖赏。



但凡有点远见的将士,都明白现在的李瑄今非昔比。



平定叛军,他们可能是“从龙之功”,凌烟阁上,少不了他们的名字。



封侯拜将、名垂青史的荣耀,备受鼓舞。



“拜见秦王!”



“拜见圣人!”



骄阳似火,将士们大汗淋漓,高声长喝,龙辇穿梭一个个方阵。



李瑄身穿金甲,每每伸手示意。



滚滚杀气,让李隆基瞪大双目。



阳光下,士卒手中的刀枪闪耀着寒芒,每一名士卒,犹如劲松一样笔直而立。



李隆基无比惆怅。



与曾经保卫他的禁军相比,就算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能一眼看出高低。



这些曾是属于他的军队啊!



他自以为是,以监军制度掌控军队,实际上边军早已脱离掌控。



使世人知道“节度使”制度,虽然能强大边军,但迟早自掘坟墓。



“守卫国家的时候,他们是一面坚盾。为国出征的时候,他们是一柄利刃。以此众战,所向无敌,圣人尽管安心在兴庆宫中颐养天年,将平叛的事情交给我们去做。”



李瑄大有深意地向李隆基说道:“国家巨细,不要再想着操劳,否则害人害己。”



这是他带李隆基观看阅兵的主要目的。



才几天时间,李隆基就试图让心腹宦官,打听外部消息,联系一些老臣。



这些李瑄都看在眼中。



李隆基要甘于寂寞,就不会是李隆基了。



老皇帝虽然年纪大,经受打击。但身体还不错。



醉生梦死后,他的精力无法挥洒,是以想法很多。



“朕不明白秦王在说什么。这是精锐之师,秦王当以左藏库绢丝奖励!”



李隆基心一虚,但他死不承认自己派遣心腹宦官帮他打听消息,岔开话题道。



“我代士卒谢圣人的赏赐!”



李瑄一定会奖赏士卒,再行进军。他指着李嗣业率领的队伍又向李隆基道:“这是陌刀,人马俱碎。曾经强大、令人心颤的骑兵,全部都倒在他们的刀下!”



此时,李嗣业麾下的安西陌刀队已完成换装。



他们披着鱼鳞重甲,兜鍪上有面护,只露出一双眼睛。手持的大刀是军中最凶猛的杀器,李隆基看一眼都觉面色苍白。



“陌刀军一起,竟如此雄伟。”



李隆基在战报上多次听过陌刀军。



他也幻想着检阅陌刀,不曾想是以这样的方式见到。



“轰隆隆!”



就在这时,蹄声如雷,大地在摇晃。



龙辇已经越过步兵方阵,但见一列列骑兵如旋风般疾驰而来,骏马雄健,四蹄翻飞,扬起阵阵烟尘。



西域铁骑身着威武的大唐明光甲,手持长枪。一个个目光充满杀气,像是准备冲向敌阵一样。



数以万计的马队奔腾,但又非常整齐,气势如虹,铁蹄踏地之声震人心魄。



“呜呜……”



号角声响起,将士闻之,士气更盛,呼声震天,他们举起手中的兵器,似有排山倒海之势,尽显威武之师的骁勇善战。



看到这一幕,与李瑄一起坐在龙辇上的李隆基胸口起伏。



最近的骑兵冲到龙辇附近十步才率队绕开,那一瞬间,他仿佛看到金戈铁马。



李隆基终于明白这次阅兵是李瑄为他准备的下马威,警告他以后老实点,不要想着“政变夺权”。



虽然他是靠政变起家的皇帝,靠“唐隆政变”消灭韦氏集团,成为储君,然后即位。



又靠“先天政变”打败他姑姑太平公主,获得属于天子的权力。



但今非昔比,李隆基没有半点机会。



李隆基目睹李瑄对传令兵一声令下后,骑兵就如潮水般退去,这是绝对的权威。



阅兵完毕后,李瑄请李隆基到龙首原的大营中。



安西、北庭、西域诸军主将也一起进入营帐之中。



李瑄军中,将领只担任武职。



没有兼任支度、营田等职。



判官、行军司马、掌书记、主簿等等,各司其职。



当前,安西军由车神塞率领,有马璘、李嗣业、张兴、来瑱、车光倩、浑瑊、郝廷玉、卫伯玉、白孝德等一众将领辅助。



北庭的一万五千铁骑由程千里率领。



西域一万骑兵由尉迟胜率领。



形成以安西军为主,北庭、西域为左右翼的方阵。



军营之中,除将领外,还有一名白衣道士。



这名白衣道士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十分突兀。



众将只知道这是李瑄的座上宾,不敢怠慢。



李泌几天前,就受李瑄邀请,出终南山至长安,现居住在秦王府,两人相谈甚欢。



李瑄想直接任命李泌为尚书左仆射,但被李泌拒绝。



他没有威望,不可能担任那样的高官,会使天下人不服气。



甚至李泌连九品官职都不愿意担任,只愿意以幕僚的方式,为李瑄出谋划策。



李泌有兼济天下之心,不是他不想位登宰辅,而是要改变天宝十五载以前的风气。



君轻爵位,人觊贵宠。



他向世人表明愿意放下爵位、官职,只为国家效力。



让那些想凭借芝麻大的功劳就想升职富贵的人,和那些想不劳而获的人纠正风气。



李瑄没有强行授予李泌官职,他准备等过段时间,先授予李泌散官,积累威望。



他确实有些求贤若渴,李泌虽然对他的帮助很大。但直接为宰相,必然会使亲信他的官吏不服。



李隆基坐在主位上,也瞧见李泌的不同寻常。



他觉得这道士一定参与李瑄政变夺权。



在研究如何攻破潼关的时候,李瑄让刘单拿出敕令,对麾下将领加以勋爵。



最高的车神塞、王难得为柱国、郡公。



李嗣业、程千里、张兴等,都被封为大将军。



稍后会从左藏库取十万匹丝绸,奖赏给众将士。



诸将领迫不及待攻破潼关,收复东都。



“战事不可久拖,以免生灵涂炭。说出你们的意见?”



李瑄把李隆基当菩萨一样供着,问将领们的意见。



预计陇右、河西的大军会在五月下旬到达长安。



现在以安西、北庭为前锋的铁骑,可以做出攻击准备。



历史上如“香积寺之战”一样的战斗,李瑄不会让其发生。



他的骑兵远远多于叛军,要利用骑兵的优势。



“回秦王,潼关以东往西攻,是为天下雄关。而由西往东进攻,也就一普通关隘。纵叛军在潼关屯兵十万,也无处施展。末将认为当发全军的攻城器械,率领步兵强攻,十日之内必然可以攻破。”



卫伯玉建议直接进攻潼关,不能给叛军发展壮大的时机。



他说得有道理,新潼关的建立,本就是为了防止叛军攻击关中。



而非堵着关中。



所以,潼关东面的关口黄河滚滚,高山绝涧。



潼关西面的关口大多是夯土、石砌而成。



李瑄对此有些犹豫。



他去过潼关,知道从西面攻,也是难啃的骨头。



历史上唐军在香积寺之战大胜叛军后,叛军在关中的主力尽失,才趁势收复潼关。



现叛军主力犹在,士气未垮,他们拥有大量强弩,守城器械。



贸然攻击,恐会头破血流。



“秦王,我军都是骑兵,如果南下山南东道,出武关迂回至南阳,这样可以直接威胁在洛阳的安禄山。”



刚担任兵部尚书的封常清向李瑄建议道。



他最近研究许久东进路线。



强攻潼关的话,即便他们拿下,叛军也会想方设法在狭窄的山道上阻拦。



“现薛愿正率军在南阳与叛军大将交战,还未得到具体消息。如果南阳已经沦陷,即便我大军迂回,也会于我们不利。”



安禄山叛军不断招兵买马,势力庞大。



一支数万人的骑兵翻山越岭从山南迂回,需要大量粮草辎重,一定难以准备。



李瑄更希望战局明朗后,再进行布局。



最好的结果就是薛愿、徐浩等人在南阳防守住武令珣、田承嗣的军队。



那样,李瑄就能派遣骑兵去支援。



否则城池都被叛军占领,没有粮路,那太危险了。



“回秦王,如果我们支持郭子仪、李光弼尽快占领河北诸郡,切断安禄山与范阳的联系,那着急的就不会是我们了。”



刘单向李瑄拱手,他建议用最稳妥的战术。



“郭子仪、李光弼出井陉以后,以常山为大本营,力求歼击,本王已亲自向他们下达军令。但我们要继续压迫叛军,否则中原大地百万百姓将无家可归。”



李瑄何尝不知这样最稳妥,但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史思明、安禄山的难缠。



郭子仪、李光弼,如果不被干扰,他们麾下的五万士卒一定可以在河北胜利。



但要耗费许多时间。



他不能忍受叛乱继续在中原大地奸淫掳掠。



他知道南阳大战后,叛乱一队队分散去劫掠,走到哪,抢到哪,毫无军纪。



而且他是二十万大军,也有超过十五万匹战马。



每一顿饭,都会消耗一座大山。



他从安西运来的粮食,迟早会被吃空。他要尽快占领洛阳,获得洛阳的粮仓。



否则会将沉重的负担加在关中百姓身上。



“秦王,河东诸郡现在叛军的手中吗?”



李泌突然向李瑄询问道。



他与李瑄私下研究许多战术,他知道李瑄非常急着攻破潼关。



和当初李隆基急着出潼关不同,李瑄是想让中原百姓少受苦难。



李瑄对自己的军队有绝对的信心。



一旦进入野战,安西、北庭上万名神臂弩手和三千名陌刀军,对燕军的打击是致命的。



“本王已派人打探河东诸郡的消息,暂时不知潼关之战失败后,叛军有没有占领河东诸郡。”



李瑄向李泌回答道。



“不论如何,李帅可暂时攻下河东诸郡。以河东地区,威胁河南。在黄河对岸牵制叛军。”



李泌向李瑄说道。



以当今的情势,河东已是战略要地。



仅仅与洛阳一河之隔,如果陈重兵,安禄山不会不慌。



而且河东还能直接威胁潼关。



哥舒翰布置整个潼关之战,兵马就是在黄河两岸驻扎。



第三百八十八章 请求为李适之封王,占领蒲津大桥[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