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三十章 五体投地的宰相们,基础改革进行中   大唐天将军[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章 五体投地的宰相们,基础改革进行中[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小说网] 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瑄令户部统计京兆府的成果。



在除贱为良运动前,京兆府耕地登记在册有三千八百万亩。



而京兆府有户口五十五万。



如果按照以往的均田制,每户授桑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需要五千五百万亩。



所以名义授田与实际授田,定然会有区别。



几乎没有百姓完成百分之百的授田。



结合实际,李瑄不可能再进行原本一户一百亩地授与。



且在收田与授田之间,要更加严格。



田可以授出去,也必须再收回来。



这三千八百万亩田地,其中有上千万亩,都被豪强大族、王公贵族、官吏所掌控。



在重新统计以后,关中的田地又增加三百万亩。



这些属于隐匿,根本没有登记的田地。



而除贱为良的成效,不仅仅是新增三百万亩在户籍的土地。



更主要是在京兆府解放农奴上千人,佃户大大小小有十二万余户。



真正的惠及京兆地区百姓。



更别说还未统计出的“河内道”,也就是包括关中、朔方一带的地区。



“现客户已归,就剩逃亡在深山老林中的百姓。各地县令,需在山岭之间,立下木牌,指引他们归乡。”



李瑄在一次政事堂会议之中,向宰相们庆祝除贱为良的成果。



虽然只统计到京兆府,但李岘、刘晏等宰相都是有远见卓识者。



除贱为良,只要宰相与他站一队,由宰相再向文武百官发号施令,就可平稳运行。



通过对关中土地的统计,李瑄明白后世流传大唐耕地超过十五亿亩,是子虚乌有。



哪怕大唐最终能统计出八亿亩耕地,就足矣使百姓富足,有应对天灾的能力。



至于军屯,截至乾元元载,共有大小军屯一千四百六十八屯。



江南等地的都督府将来也会屯田,以后军屯还会增加。



不过一军屯大概是二十顷到五十顷。一顷为一百亩。



加起来不过数百万亩而已,与百姓耕地相差远矣。



“还是至尊有先见之明,没想到豪强大族隐藏这么多耕地。这些土地释还百姓后,百姓也终于能松一口气。”



杨绾向李瑄拱手道。



大豪强以万顷计土地,跨县连郡,不可一世。



如果不让他们将耕地交还,矛盾会越来越激烈,直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有超过十万户的百姓租种有豪强大族的土地,生活上被剥削、压榨。



也幸亏京兆府在天子脚下,否则这些良籍不知道有多少会被充为农奴。



“地方官吏被豪强大族收买,豪强大族逃亡反扑,也是当下要注意的问题。现在河南河北、江南山南等地正如火如荼地除贱为良,告诉各地黜置使、都督府,兵员多出,随时准备打击叛逆。”



“第一次除贱为良,一定要以雷霆之势,秋风扫落叶。哪怕不能尽除,也要将这种风气彻底压制住,释还耕地,百姓昌平。”



李瑄又向在坐的宰相提醒道。



京兆最近,这里出现过的问题和经验,可以及时向严庄、张镐等人反馈。



除贱为良,并非“杀富”。



因为大唐朝廷早有策令,不得兼并土地。



一个家族,良田动辄千顷、万顷。



只是这个理由,李瑄就足矣将他们处死。



但李瑄顾全大局,网开一面。对没有奸淫掳掠等罪行的大族赦免。只是给他们平均留一百亩土地,但大族的财产没有没收。



没收的是那些豪强的全族资产。



“臣会尽快通知各地。”



李岘领命道。



“卢尚书,整饬吏治,要持续不断。考核严谨,那些收受贿赂的县令郡守,在此时期当用重典。那些因死于豪强之手的县卒,也重赏其家属永业田。”



李瑄将善后的事情交由卢奂。



至尊锦衣卫那里,单独进行抚恤事宜。



将除贱为良当做一场战争,将每一名战死者,视为为国捐躯。



大唐月报会寻找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以慰军心,以宽民心。



“臣遵旨!”



卢奂领命。



“裴仆射,关中各地送来的资产,入粮仓、左藏库。黄金、白银则重新熔炼,按照十斤一块的金条,一斤一个的银锭标准,储存至金库、银库。”



李瑄将这件事情交代给尚书左仆射裴遵庆。



自李瑄为天策上将、秦王起,就开始储存金条、银锭。



不论是吐蕃、回纥,以及各番邦的进献,还是李瑄从西域运来的黄金,亦或者原本储存的黄金白银,都重新熔炼。



按照十斤、五斤、一斤、五两、一两的标准熔炼,打上官印,日期。



另外,诸金矿所得黄金,也直接熔炼成金条储存。



那些金银首饰、器皿,如果没有艺术价值也熔炼掉。



在大唐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地方,那就是金银一直是贵族的玩物,很少作为货币去流通。



大唐更多的是绢钱交易商品,老百姓也只使用绢钱。



足够多的金银储备,才能支撑将来的货币体系。



大唐的金银是不多,但大唐可以用丝绸去换胡人、外国的金银。



而且大唐控制呼罗珊地区,那里有探明的金矿、银矿,大唐也能分一杯羹。



在剿灭豪强的过程中,获得大量金银珠宝是一定的。



“臣遵旨!”



裴遵庆领命。



“现在长安升米多少钱?”



李瑄问李岘米价。



安史之乱后,长安米价居高不下,李瑄隔几天就会询问一次。



“回至尊,米价已落至升米二十文,虽不如开元鼎盛,但已回到天宝初年,民间都在称赞至尊的英明。”



李岘向李瑄禀告道。



除贱为良引起动乱是一定的,但效果却是立竿见影。



士族、大族,在这次动乱中必然又是一次重创,带来的冲击不亚于武则天时代。



李岘虽是士族,然问心无愧。



追随至尊的脚步,即便粉身碎骨,亦无怨无悔。



这个时候,李岘也不得不佩服至尊的用人之道。



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吏、次吏。



六部之中,尚书、侍郎、郎中。



九卿、五监的长吏、次吏。



御史台!



几乎清一色是李瑄的嫡系,或者向他缴纳投名状者。



或许他们也有家族、姻亲田连阡陌。



但在士农工商的时代,损失土地不算什么,最重要是身居高位。



他们还有升迁空间。



毕竟在宰相之中,有两位年事已高,随时可能作古。



五相制已经确定,轮流执掌政事笔,届时必然还会重新任命宰相。



正因为李瑄对军权和朝廷大局把控严密,才使京兆府在这么快的时间完成除贱为良。



“不错。以后常平粮价,尽可能控制在十五文至二十文。”



李瑄点了点头。



今时不同往日,粮食价格不能低到离谱。



须知,粮食是百姓种植的,每一家每一户,都会售卖粮食。



而长安城中,许多商贩、文人家庭、达官贵人等等,都是买粮食者。



现百姓有地,物价要压制,但粮价不能压制太低。



只有在大旱、大涝的情况下,百姓颗粒无收,才会出现粮食暴涨的情况。



“臣遵旨!”



李岘明白。



至尊的奇思妙想很多,已发动农业革命。



文武大臣都知道至尊发动农业革命的目的,除了增加粮食、桑麻棉花等产量外。还要增加蔬菜、水果农作物产量,提升百姓生活品质。



推进畜牧业,增加养鸡鸭鹅、养猪和羊。



取消不可食用鲤鱼的禁令,鼓励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不说百姓隔三差五能吃到肉,即便一个月吃两次肉,也可以使百姓营养均衡。



农业革命不单单是这些,推进从家具改革,日用品改革,推广肥皂、牙刷、牙膏等。



改进纺织,棉纺织等等。



推进砖瓦的烧制技术,更好的房屋。



推进琉璃制品常用化等等。



农业革命是伟大的变革,哪怕是裴遵庆这种年过七旬的老人,也心潮澎湃。



恨不得自己能活到九十岁,亲眼见证农业革命的成果。



“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不能干等着地方上的除贱为良。再过几日,科举就会开始。今后会越来越多的文人,寒窗苦读加入科举。但学而优则仕,大部分考生会名落孙山,数以万计的文人,不能反复死学,以至于成书呆子,不事耕种。”



“国家繁荣以后,能成为官吏的文人只会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学文识字,只是充实自我,秉持礼仪,优秀者不一定要为官,可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国家,一样可以出人头地。天下很大,有许多未知的地方值得探索,朕希望将那些屡试不中的文人,劝规各自乡里,成为乡学的老师,教育后代。”



李瑄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宰相们。



时代不一样了。



一定要改变文人士子读书只为求官的思想。



学而优则仕,不行就赶紧转行。



他也知道,以现在的教育水平,许多人不是学习的料子,最多是认一些字,懂一些简单的数学。



医学、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等,只要有一部分感兴趣的优异学子加入,总会出现成绩。



李瑄会是一个引导者。



“回至尊,现几乎每一乡都有乡学,而且也有老师。就算他们想回去任教,也难有位置。”



卢奂回奏李瑄。



“多建立雕版印刷坊,提高造纸坊的产量,刊印书籍,乡学规模要逐步加大,有些人口数量众多的乡里,要并置乡学。”



“乡学即为蒙学,共五年。每一郡再置郡学,教导更高级的知识,为中学,教导多种学科,更全面去培养学生的知识,亦是五年。”



“最后在各大城市设立大学。在大学中有诸多侧重,不再局限于古代经典,以及诗文……”



第四百三十章 五体投地的宰相们,基础改革进行中[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